(资料图)
互联网上肯定是没有多少深入的中医交流的。例如下述种种讨论都很难在互联网上看见:一个病案中,症状、舌脉稍有变化,方药如何紧随调整;一些药物组成类似的处方,怎么总结出一些治法去把这些组方思路统摄到一起;某个医家处理病症的范围和用药组方特色的切实概括(并非标新立异求奇或平庸的总结)。
反而在互联网上比较能够成为讨论热点是体系之争,中西医之争……。即使作为中医内部而言,也同样存在很多体系上的争论。比如从《伤寒论》出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都强调自己才是最符合仲景原意的处理方式(要么就是伤寒、温病之争)。针灸则在经络体系、经络实质上是争论的重点。又或者有人走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道路,利用现代医学的知识重新阐释中医里的各种概念,并试图利用“整体观念”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基于解剖、生理、病理的现代医学总是不够整体和太过割裂的)。还有一些比较纯粹的以传统思维作基础的人,在数术、运气、周易、内观、练气等等方面投入时间,认为借助这些手段才能够学习好中医,一方面强调天文和数术的法则,另一方面强调身体感受上的变化。还有彻底继承了日本汉方思维完全投入方证相应中的思考方式,想要彻底摒弃“玄学”的中医理论,只讨论经典方剂和症状的对应关系。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比较好的中医状态是善于研究不同疾病以及辨证时的症状权重(疾病的特点、干扰辨证的症状,判断和处理病机的先后次序)、处方的思路,配穴组穴的思路,针刺技术,推拿手法技术,药物的特殊功效用法等等这些方面。在疗效观察方面,设定一些较为严格的标准,解释上不要过于任意。这些技术很难引起“共鸣”与交流,因为可能很多人没有同样的治疗体会,只能当作见世面一样看过算过;并且这些治疗经验也确实太过于零散,没有好的概括和总结也不能为“交流”提供一个好的场域和空间。
究竟如何讨论与交流中医,而是个人研究个人的,导致不断地重复造轮子,可能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