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木耳从种植到上餐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有几何?
近日,记者走进柞水县金米村智能联栋木耳大棚,“空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设备随处可见。根据平台数据分析和预警信息,种植户只需点击手机APP发送指令,就能控制棚内喷嘴给木耳菌棒浇水,还能升降大棚卷帘,实时调节大棚的湿度和温度。
智能联栋木耳大棚,是柞水县依托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缩影。该项目由柞水县、西北大学和阿里云合作打造。全县共建成5个智能联栋木耳大棚,占地2万平方米。智能联栋木耳大棚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动控制于一体,配套安装智能监控、种植巡检机器人,以及物联网传感温控等设施,实现了木耳种植数字化控制、智慧化生产。同时,该县还打造了2个木耳数字示范园区。
(资料图片)
“智能联栋木耳大棚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以更科学种植。我们的木耳品质一年比一年好。”木耳种植户王极东自豪地说。
木耳架上,赫然张贴着一张二维码。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大家就可以看到木耳当下生长的情况。这是柞水县建立的木耳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和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通过数字化,木耳有了“身份证”,从而实现了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信息溯源。
柞水县和木耳有缘,自古以来,这里就有种植木耳的传统。因生态环境优越,这里种植的黑木耳片大、肉厚、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截至目前,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木耳大棚2700余个、万袋以上木耳种植户3900余户,带动全县1.5万户群众增收。
用科技成果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柞水县积极引进人才与龙头企业,打造木耳全产业链,从育种、菌包制作、种植到产品加工、研发,在各个环节用科技创造更多价值。去年8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柞水名列其中。
“紧扣生产端、加工端和销售端产业链,我们建成了木耳现代化科技研发中心、木耳标准化检测中心、木耳批发交易中心等平台。”柞水县科技局局长黄治锋介绍,近年来,全县还引进木耳专家20名,“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400余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
依托吉林农业大学、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技术力量,柞水县将基层干部、木耳种植户培训成木耳产业的行家里手,目前已培养本土人才420余名。
柞水县通过引进李玉院士团队,建立李玉院士工作站,投入研发推广经费1300万元,围绕柞水木耳特色菌种选育不断发力。目前,柞水县已选育适生优质黑木耳菌种5个,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完成地方特色菌种比对试验27个,木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通过平台建设,我们把人才汇聚到了一起,打通了种植户与技术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袁晓勇介绍,“专家团队可以把种植技术要领传授给群众,种植户有什么疑问,也能随时提问,后台会有专家解答并给出解决方案。‘一般农户不会种,遇到疑难没专家’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产品研发方面,柞水县精心策划实施木耳精深加工等一批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依托龙头企业,该县已研发出木耳啤酒、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22类98种产品。
“2020年,我们的柞水‘慕耳汤’系列产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这一产品采用高科技生物预消化技术,将木耳小分子化,更有利于人体吸收。”提及自家木耳产品,陕西三八妇乐特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美宁言语中满是自豪。
据了解,柞水木耳已连续4年在上海进博会亮相展销。从首批100吨柞水木耳出口哈萨克斯坦,到今年3月柞水木耳益生菌、木耳精酿啤酒等产品在韩国展销,科技“滋养”的柞水木耳已经一步步走向海外,被端上国际餐桌。
来源:陕西日报、陕西科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