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5月31日(记者 刘超凤)5月30日下午举行的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预计今年全年中国GDP增速约为5.9%,中国和印度将是全球GDP增速前两位的主要新兴市场。”今年国内的消费复苏属于“K型复苏”,超额储蓄集中在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一定损伤。朱海斌认为一次性消费券或现金发放是有必要的,核心理由是当前需求偏弱且滞后于供给端复苏。“如果政策持续刺激需求端、销售回暖的话,经济复苏有望进入正循环。”对于今年的投资策略,摩根大通对券商和保险行业持积极态度,但如果没有出现巨额信贷扩张,行业上行空间将比2014年更为有限。成长股方面,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建议聚焦数字中国主题,细分行业包括电信、硬件(IDC、模块等)、软件、云计算和互联网巨头。而对于已大幅调整的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行业,摩根大通认为不能排除在2023年晚些时间出现反弹的可能性。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居前今年以来,疫后经济复苏的强劲度不达预期,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偏乐观。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昨日表示,“我们对今年中国GDP整体增速的判断是5.9%,高于5%的经济增长目标。”自去年4季度以后,一些主要行业的政策陆续出现了明显纠偏,比如去年11月的地产“16条”、互联网平台经济政策等等,对于今年经济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朱海斌补充道,“针对一季度的宏观政策,我们的解读是整体偏中性,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可能比去年偏弱一些,货币政策偏中性。政策的节奏方面,上半年很多政策可能前置,下半年政策支持力度就偏小。但整体来说,我们对中国今年经济复苏整体偏乐观态度。”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主要央行加息,收紧流动性,遏制通胀。全球大部分国家今年会普遍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中国、印度将是全球GDP增速前两位的主要新兴市场。这也是全球机构的共识。”朱海斌表示。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在二三月份表现最强,之后会逐渐放缓。一季度环比年化增速接近12%,那么下半年环比增速预测4.9%。“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风险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发酵,导致中国出口承压;另一方面,今年刺激政策前置的现象非常明显,下半年我们认为不太可能有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可能延续3月份两会的基调,保持中性、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关注个人养老金入市去年10月、11月份,摩根大通的QMI(量化宏观指数)显示,中国的经济在触底反弹,从收缩期到了恢复期。该恢复期在2月初又出现了反复,属于相对弱的恢复期。据悉,从量化的角度看,经济周期有四个状态,即从收缩到恢复、到扩张、再到经济增速下降四个象限。“根据历史数据,如果亚太经济恢复,全球经济同步恢复,那么亚太经济就很快从恢复期进入扩张期。但如果全球经济没有同步恢复,那么亚太经济会继续在恢复期徘徊。”刘鸣镝表示。从BIS(国际清算行)的数据来看,企业家信心见底到家庭的信心恢复一般是6个月。企业家的信心低点在去年11-12月,当前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但尚未掉头转向扩张期。刘鸣镝认为,“市场预期年底中国经济会从复苏期进入扩张期,股指可能在中性偏乐观的区间波动。”刘鸣镝分析了2004年以后的6次牛市和6次熊市后发现,市场6次牛市的从底点开启时的PE平均在9.8倍,顶点是15.4倍,PE扩张了54%。业绩这6次平均增加了32%,可以看出市场主要由估值驱动。而越是成熟市场,业绩增长的驱动成分更大。海外投资人常常有疑问,中国内地有巨大的储蓄,这样的储蓄水平何时会转化为对股票的持有性投资?根据摩根大通的测算,内地2013年底的存款现金总额为51.4万亿元,2015年底为60.4万亿元,2022年底为129万亿元。但是A股及港股的估值目前都排在亚太区股票市场的底部。如何将部分家庭储蓄引导入股票市场,实现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及财富的保值增值,乃是经济循环生生不息的不可或缺环节。去年11月,中国36个城市开启了个人养老金的尝试,个人每年有12000元的额度放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购买金融产品。刘鸣镝估算后表示,“在当前全国一亿一千九百万的纳税人口中,如果其中80%的纳税人参与这个项目,其中15%的参与金额进入股票,一年就有1710亿资金流入股市。这将对中国股市的估值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经过比较研究后,刘鸣镝团队列出了三个领域作为持续监测经济走势和投资机会的方向:一是资本市场改革及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二是投资标的建立,包括成长型行业的促进政策及价值型行业的提效激活(国企改革)三是引导家庭儲蓄流入资本市场长效制度安排。“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地缘政治风险及全球流动性风险,以及内地企业和居民信心修复尚需时日。从12个月的维度来看,如果国企实现更好的ROE,个人养老金计划顺利在全国推广,中国股票或迎来结构性重估机会。”刘鸣镝表示。
关键词: